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一、学科简介
18新利直播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始建于2000年,于2005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21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河南省第七、八、九批一级重点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全面的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能在现代通信网、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光网络通信技术、现代信息处理及应用、信号检测与处理等专业领域内从事教学、科研与开发工作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学科涉及无线通信、有线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主要技术领域,下设四个学科方向(1)无线通信(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2)光网络通信,(3)信息处理与编码,(4)信号检测与处理。目前该学科下教研人员30人,硕士生导师23人,具有院士工作站、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物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以及现代通信系统多个实验室,依托于郑州市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重点实验室、“智能通信与编码传输”创新型科技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纵向项目26项、省部级纵向项目25项。建立了与国内外诸多影响的企、事业合作研发关系,对培养通信与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和推动社会产业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2.身心健康,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协作研发能力。
3.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及前沿,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好的数学、通信理论、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机技术基础等,能够解决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基础理论或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内相关文献、撰写科技论文等,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无线通信
主要研究领域: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5G及B5G通信物理层传输技术,通信安全传输技术,包括先进空口传输技术、核心网架构及关键技术、物理层安全技术等。
支撑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海量设备连接、涌现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的发展需求,针对传输质量与网络容量等关键性问题,面向未来(5G)移动通信系统,聚焦于新型的关键无线传输技术,特别是干扰管理、新型多址接入、物理层安全等技术方面及其算法设计,并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试验平台实现。
2.光网络通信
主要研究领域:光网络传输及组网技术,包括高效资源分配技术、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等,网络虚拟化技术,网络切片技术,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与加密技术。
聚焦于弹性光网络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智能组网、高效路由与频谱资源分配技术、网络切片、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方面进行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致力于解决弹性光网络中低阻塞率资源分配、单纤大容量数据传输、灵活频谱粒度等问题。
3.信息处理与编码
主要研究领域:多媒体信息处理与编码技术,包括三维视频编码与传输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数模以及模数转换器设计,高效数字功放技术,时频测量与网络定位技术。
面向新一代三维视频编码研发与产业化、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编码技术与应用、低复杂度自由视点视频建模理论及控制、D类功放、Sigma-Delta数模以及模数转换器、电源管理电路、图像信息处理、表情人脸识别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广泛应用于三维电视、会议和制造监控等行业领域。
4.信号检测与处理
主要研究领域: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包括机器视觉信息感知与处理,复杂电磁环境下目标检测与识别,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
面向基于机器视觉的图像处理、图像视频压缩和模式识别、生物信号检测传感器设计、生物信息智能处理新方法、复杂电磁环境中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等开展研究。并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精密测量、智慧医疗和导航定位等行业领域。
四、培养年限与学分
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制年限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学分:总学分要求31~3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20学分,必修环节要求5学分。
五、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 单位 |
备注 |
学位课 |
99101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 |
2 |
马院 |
公共必修 |
991018 |
英语精读 |
32 |
2 |
1 |
外语 |
公共必修 |
|
991019 |
英语听说 |
32 |
2 |
2 |
外语 |
公共必修 |
|
991017 |
数值分析 |
64 |
4 |
1 |
数学 |
公共必修 |
|
991007 |
矩阵论 |
32 |
2 |
1 |
数学 |
公共必修 |
|
051302 |
随机信号分析 |
32 |
2 |
1 |
计算机 |
公共必修 |
|
051301 |
现代信号处理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必修 |
|
051307 |
现代数字通信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必修 |
|
051311 |
信息论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必修 |
|
非学位课 |
991014 |
自然辩证法 |
16 |
1 |
1 |
马院 |
公共选修 |
991016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16 |
1 |
1 |
研工部 |
公共必修 |
|
051032 |
编码理论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33 |
通信网理论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04 |
高级人工智能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15 |
机器学习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34 |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35 |
FPGA系统设计实践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36 |
雷达信号处理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37 |
无线通信原理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38 |
计算电磁学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39 |
现代传感器技术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20 |
数据科学与工程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303 |
数字图像处理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16 |
模式识别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309 |
无线电定位技术 |
32 |
2 |
2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306 |
信号检测与估计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21 |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
32 |
2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314 |
科技论文写作 |
16 |
1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051011 |
学科前沿与实践 |
16 |
1 |
1 |
计算机 |
专业选修 |
|
必修环节 |
991091 |
开题报告 |
1 |
3 |
|||
991092 |
中期考核 |
1 |
5 |
||||
991093 |
创新创业 |
1 |
1-6 |
||||
991094 |
学术活动(10次) |
1 |
1-6 |
本人主讲报告一次 |
|||
991095 |
社会实践 |
1 |
2-5 |
六、学位论文
1.选题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该从学科特点出发,选择在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题目进行研究。
2.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符合国家相关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硕士学位论文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原理阐述正确;实验方法合理、实验数据可信;引文合理、文献出处准确;公式、符号、单位和图标等均符合有关规范。
3.质量要求
对本研究方向上的关键技术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建立起较完善的物理模型或经验模型;采用新技术建立起一个先进可行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应具有创新性,或具有部分创新性,或具有新意;
4.能设计搭建实验平台,并完成重要实验验证。
此外,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筛选、预答辩、答辩、学位申请等培养环节按照学校有关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参加编写人员
金保华、朱付保、张秋闻、丁汉清、夏永泉、徐盛、刘伟华、陈晓雷、袁俊岭、李祖贺、王玫、于泽琦、蒋斌、汪永明(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郭文明(郑州新基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