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
一、学科(专业)简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始建设于1983年,依托于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设制冷及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四个二级学科。2002年获批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开始招生;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七批二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2013年获批河南省第八批一级重点学科,并于2016年通过验收获评“优秀”,2017获批河南省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2018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能源动力专业2021年获批河南省博士学位重点培育建设点。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7人;校内硕士导师37人,校外硕士导师1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本学科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制冷及低温设备节能方面优势和特色显著,在新能源利用和传热传质强化技术及应用方面拓展了新应用。本学科成果丰硕,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47项,企业及产学研合作项目50余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学科2019年获批郑州市过程装备安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2020年获批河南省环保型制冷技术与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河南省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制冷及低温企业、新能源企业、能源利用相关研究所或设计院、国内知名制冷空调及设备制造企业、高等学校、事业单位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的研究、开发、设计、工程技术、教学或相应的科技经营管理工作等。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具体如下: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2.身心健康,具备承担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体魄和素养。
3.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技能;
4.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具有较好的外语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新型制冷技术、热工基础理论、流体机械过程优化、传热传质强化新技术、新能源利用和机械工程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研究人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下列学科方向:
方向一:高效环保制冷技术与系统优化
包括冷冻冷藏设备设计及冷链物流的研究;制冷设备中环保工质的替代研究;制冷空调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如压缩机、换热器的性能研究;新型制冷技术如喷雾冷却、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吸收(附)式制冷技术、复叠式制冷技术、CO2制冷技术等;热泵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汽车空调制冷和热管理系统的研究;新型储热、蓄冷技术;制冷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及节能技术。
方向二:强化传热传质机理及技术
包括强化传热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相变传热与传质;多物理场耦合条件下传热传质多学科交叉问题研究;储能关键技术及基础问题研究;辐射传热;流动与传热问题中的高效计算方法;能源利用基础研究。
方向三:过程装备安全与节能技术
包括过程装备及系统关键节能技术;先进能源装备优化与开发技术;化工机器与设备的振动、腐蚀、磨损、断裂等故障诊断与治理;过程装备数字化技术;新型高速旋转机械。
方向四:新能源利用及高效储存
包括新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如太阳能、风能、风光互补利用、太阳能+热泵耦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如生物质能、空气能、工业余热等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热力装备技术,如新能源冷链装备、新能源汽车热力;新能源材料和系统的研发,如陶瓷烧成制度、烧制工艺优化;节能生态环境调控技术,如区域能源环境;储能新技术;热泵利用新技术。
四、培养年限与学分
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制年限为3年。
学分:总学分要求30学分及以上,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必修环节要求5学分。学分分配如下表所示:
总学分 |
≥30学分 |
|
学位课学分 |
≥18学分 |
公共学位课6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英语精读》2学分、《英语听说》2学分);专业学位课。 |
公共必修非学位课 |
1学分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必修环节 |
5学分 |
开题报告1学分 |
中期考核1学分 |
||
创新创业1学分(创新创业相关学术活动、论文发表、学科竞赛等) |
||
学术报告1学分 |
||
社会实践1学分 |
五、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
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该环节主要侧重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学分及必修环节见附表。
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学期 |
开课 单位 |
备注 |
学 位 课 |
99101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2 |
思政部 |
公共必修 |
991018 |
英语精读 |
32 |
2 |
1 |
外语学院 |
公共必修 |
|
991019 |
英语听说 |
32 |
2 |
2 |
外语学院 |
公共必修 |
|
991010 |
最优化方法与运筹学 |
32 |
2 |
1 |
数学学院 |
专业基础 |
|
991007 |
数值分析 |
64 |
4 |
1 |
数学学院 |
专业基础 |
|
014001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48 |
3 |
1 |
能动学院 |
专业基础 |
|
014002 |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
48 |
3 |
1 |
能动学院 |
专业基础 |
|
014003 |
高等传热学 |
48 |
3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基础 |
|
非 学 位 课 |
014004 |
现代热泵与空调系统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014025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前沿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014008 |
数值传热学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991016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16 |
1 |
4 |
研究生 工作部 |
专业必修 |
|
014036 |
科技论文写作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014010 |
现代冷冻冷藏技术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选修课,选修2~4学分 |
|
014011 |
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2 |
储能原理工程应用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3 |
多相流体动力学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4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5 |
低碳能源技术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3 |
动力系统仿真与模拟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6 |
实验技术与数据处理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9 |
动力工程测试技术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7 |
新型含能材料研究进展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8 |
材料微结构分析与性能表征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9 |
绿色能源材料导论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6 |
制冷技术与节能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7 |
太阳能制冷技术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8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9 |
制冷空调系统热动力学 |
16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0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1 |
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与优化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2 |
地热能原理及技术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3 |
低温热力学与传热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4 |
生物质能研究进展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必修 环节 |
991091 |
开题报告 |
1 |
3 |
能动学院 |
||
991092 |
创新创业 |
1 |
1-6 |
||||
991093 |
中期考核 |
1 |
|||||
991094 |
学术报告 |
1 |
参加学术交流10次,个人主讲1次以上 |
||||
991095 |
社会实践 |
1 |
3-6 |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者,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必须补修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三门课程。补修课程必须考核合格,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六、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新见解。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调查研究后确定。
学位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的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导师必须给予保证。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性和一定的工作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为两名。两名评阅人均需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熟悉论文内容的专家,其中一位必须是其他系(所)的。论文如以软件设计或开发为主,评阅人中应有人熟悉软件,并须进行软件验收。两位评阅人均同意答辩,方可组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