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085802)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型)
一、学科(专业)简介
动力工程(085802)始建设于1983年。2002年获批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开始招生;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七批二级重点学科。2012年动力工程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2013年获批河南省第八批一级重点学科,并于2016年通过验收获评“优秀”,2017获批河南省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能源动力专业2021年获批河南省博士学位重点培育建设点。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7人;校内硕士导师37人,校外硕士导师1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本学科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制冷及低温设备节能方面优势和特色显著,在新能源利用和传热传质强化技术及应用方面拓展了新应用。本学科成果丰硕,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47项,企业及产学研合作项目50余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学科2019年获批郑州市过程装备安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2020年获批河南省环保型制冷技术与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河南省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制冷及低温企业、新能源企业、能源利用相关研究所或设计院、国内知名制冷空调及设备制造企业、高等学校、事业单位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的研究、开发、设计、工程技术、教学或相应的科技经营管理工作等。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具体如下: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学术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身心健康,具备承担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体魄和素养。
3.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运用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解决工程问题。
4.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具有较好的外语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新型制冷技术、热工基础理论、流体机械过程优化、传热传质强化新技术、新能源利用和机械工程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研究人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下列学科方向:
方向一:制冷设备系统优化及节能新技术
包括冷冻冷藏设备设计及冷链物流的研究;新型制冷技术研究,如喷雾冷却、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吸收(附)式制冷技术、复叠式制冷技术;制冷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及节能技术;环保制冷剂性能测试评价系统;新型替代工质制冷技术;环保制冷剂稳定性评估;热泵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汽车空调制冷和热管理系统的研究;新型储热节能利用技术。
方向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包括新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如太阳能、风能、风光互补利用、太阳能+热泵耦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如生物质能、空气能、工业余热等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热力装备技术,如新能源冷链装备、新能源汽车热力;新能源材料和系统的研发,如陶瓷烧成制度、烧制工艺优化等;热泵利用新技术。
方向三:传热传质强化与过程节能技术及装备
包括强化传热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相变传热与传质;多物理场耦合条件下传热传质多学科交叉问题研究;储能材料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先进能源装备优化与开发技术;过程装备及系统关键节能技术;流动与传热问题中的高效计算方法;能源利用基础研究。
四、培养年限与学分
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标准学习年限为3年。
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学分分配如下表所示:
总学分 |
≥30学分 |
|
学位课学分 |
≥18学分 |
公共学位课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英语精读》2学分、《英语听说》2学分、《工程伦理》1学分);专业学位课。 |
公共必修非学位课 |
1学分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必修环节 |
5学分 |
开题报告1学分 |
中期考核1学分 |
||
创新创业1学分(创新创业相关学术活动、论文发表、学科竞赛等) |
||
学术报告1学分 |
||
社会实践1学分 |
五、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该环节主要侧重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学分及必修环节见附表。
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 单位 |
备注 |
学 位 课 |
99101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2 |
马院 |
公共必修 |
991018 |
英语精读 |
32 |
2 |
1 |
外语学院 |
公共必修 |
|
991019 |
英语听说 |
32 |
2 |
2 |
外语学院 |
公共必修 |
|
991017 |
工程伦理 |
16 |
1 |
2 |
研究生处 |
公共必修 |
|
991010 |
最优化方法与运筹学 |
32 |
2 |
1 |
数学学院 |
专业必修 |
|
991007 |
数值分析 |
64 |
4 |
1 |
数学学院 |
专业必修 |
|
014001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48 |
3 |
1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014002 |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
48 |
3 |
1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014003 |
高等传热学 |
48 |
3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非 学 位 课 |
991016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16 |
1 |
4 |
研工部 |
专业必修 |
014008 |
数值传热学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014025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前沿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014036 |
科技论文写作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专业必修 |
|
014004 |
现代热泵与空调系统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学术方向1选修课,选修 2-4学分 |
|
014010 |
现代冷冻冷藏技术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7 |
太阳能制冷技术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19 |
制冷空调系统热动力学 |
16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0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1 |
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与优化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8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学术方向2选修课,选修2-4学分 |
||
014040 |
低碳能源转化技术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29 |
新能源理论与技术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3 |
能源转换技术与清洁替代能源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09 |
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41 |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3 |
动力系统仿真与模拟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09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学术方向3选修课,选修 2-4学分 |
||
014013 |
多相流体动力学 |
32 |
2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7 |
新型含能材料研究进展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8 |
材料微结构分析与性能表征 |
32 |
2 |
1 |
能动学院 |
||
014039 |
绿色能源材料导论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0 |
流体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1 |
流体密封技术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2 |
过程装备优化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5 |
腐蚀科学与工程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014034 |
分离工程 |
16 |
1 |
2 |
能动学院 |
||
必修 环节 |
991091 |
开题报告 |
1 |
3 |
能动学院 |
||
991092 |
创新创业 |
1 |
1-6 |
||||
991093 |
中期考核 |
1 |
|||||
991094 |
学术报告 |
1 |
参加学术交流10次,个人主讲1次以上 |
||||
991095 |
社会实践 |
1 |
3-6 |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者,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必须补修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三门课程。补修课程必须考核合格,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六、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七、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拓专业实践基地,遴选联合培养研究生指导教师,促进学生进入企业、行业部门进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