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校长 潘云鹤

时间:2002-12-20浏览:6设置



关于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校长 潘云鹤

高校科技创新的任务: 服务经济建设

  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全面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本质规律。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国科技创新任务,特别是知识创新的重担越来越多地落到高校身上,高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

  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前沿,知识创新的成果是“发现”,技术创新的成果是“发明”,两者之间是彼此互动的。原始性创新的成果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促进了应用科学的发展;而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也必然对基础科学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高新技术研究中,大量的原始性创新即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应用研究中提出的。如果一个高校不抓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就得不到社会的支持,高校本身也就会因缺乏资金而影响自身发展。高校应该走出象牙塔,所有的研究最终都应该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浙江大学的科技工作坚持面向经济,服务社会的方针,在依托学科,联合企业,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学校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者力量,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上、中、下游一条龙的良性循环。在若干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拥有很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据对学校39个重点推广和产业化项目的跟踪统计,10年来累计创经济效益250亿,为浙江省创造经济效益170亿。因此,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但能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的源泉,也能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孵化中心。

  高校科技创新的重点: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潜藏着巨大的技术创新实力。据统计,截至2001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28.6万人,承担各类课题12.1万项,高校中经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研发机构5090个,研发人员24.1万人。但与发达国家不低于30%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率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10%-15%,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高校科技成果出现“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主要原因是企业和大学之间发生了分离,企业做企业的研究,大学做自己的研究,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虽然一个大企业可以雇很多人来搞研究,但他们的专业毕竟是有限的,不像大学里各个学科都有。另外,由于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的支撑环境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投融资体制和市场发育不成熟,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技术创新包括哪些方面?它的核心是什么?谁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技术创新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主要是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产品创新要以企业为核心,加强产品创新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科研处转自《科技日报》2002年12月18日第六版

图说轻工大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