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河南日报》在《理论与实践》专版,发表我院党委书记张亚伟教授的长篇理论文章《把握政治文明的特点和属性 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全文如下:
把握政治文明的特点和属性 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张亚伟
从党的“十二大”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大厦,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支点共同支撑的。进入新世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这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和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方针,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我们深刻领会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是经济、文化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的现代化,而现代政治的基本内涵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的是从制度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它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要,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民群众政治利益的表达方式就是民主意识的培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从制度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将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和谐、政治廉洁高效、人民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政治文明建设不但直接增强政治实力,而且影响其他实力的提高和发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二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我们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规定性,以及按照这种规定性所表现出鲜明的特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基础是人民民主。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价值层面,即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国家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制度层面,即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另一方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规定性。即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保证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些都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都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大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双重规定性,决定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这两方面规定性的辩证统一基础上展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两方面规定性的统一和协调,需要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实现。为此,作为中国社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和与时俱进,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一是要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使党不仅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还要能够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发展党内民主,建设高度制度化的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三是要全面提高执政党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
三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政治文明是整个人类社会政治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有些内容可以借鉴。但是,政治文明作为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阶级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任何形态的政治,一定意义上说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政治文明体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统治形式,建立什么样的运作机制,倡导什么样的主导价值观念,构建何种政治制度,其宗旨都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其形式变革、机制完善、理论创新,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巩固政治文明的阶级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体现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善于吸收和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所积累起来的制度建设的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该对这些成果加以继承。但吸收、借鉴和学习绝不是照搬照抄,更不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改掉换掉,而是要牢牢地和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党的自身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和水平,完善和发展党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另外还要注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自身规律和中国国情,在党的领导下,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循序渐进,并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相协调和相配套。
四
由于历史原因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且任重道远。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进步。它以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第一次否定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关系,否定了社会不平等的价值主导,展示了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前景。但是,由于社会主义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我们还曾有过长期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象,美好的前景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很快到来。当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时,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在这样一个较低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比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适应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得到健康发展。⑦3 (作者系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