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经担任洛克斐勒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以及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他也是牛津大学的Fulbright 研究伙伴,以及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他最著名的著作是《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1956年发表于《心理学评论》
1937 年进
华盛顿大学
,次年转学进
亚拉巴马
大学,主修语言学,1940 年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由于他在校期间曾参加过心理学的讨论会,因而对心理学感兴趣,是故毕业后应母校之聘担任普通心理学讲师,每周任课 16 小时,重复教授同一科目 16 次之多。就这样使得未曾专修心理学的
米勒
,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学领域。1942 年他接受该校资深心理学教授建议,到
哈佛大学
进修。进哈佛大学后,他进入该校
心理声学
实验室,从事有关
军用雷达
电话系统方面的研究,1946 年即以心理声学研究为题,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 年应哈佛大学之聘担任助教授,讲授语言沟通方面课程,1950 年为研究语言沟通的数理理论,曾专程赴
普林斯顿大学
高级行为科学研究所做
访问学者
一年,次年再进
麻省理工学院
林肯实验室
研究。1955 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副教授,三年后升为正教授。1958 年任该校高级
行为科学
研究中心研究员,1960 年与另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J.布鲁纳联合成立
哈佛大学
认知研究中心,并在那里工作一直到 1967 年,其中在 1963 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教授。1968-1978 年,他任
纽约
洛克菲勒大学
实验心理学教授,1979 年赴普林斯顿大学执教,任
詹姆斯·麦克唐纳
心理学教授,1990 年退休后任
荣誉教授
。1986 年,米勒与
哈曼
(Gilbert Harman)共同组建了
普林斯顿大学
认知科学
实验室。1986-1994 年,他任麦道基金会赞助的
认知神经科学
计划的负责人。此外,他还开发了自己的研究项目 - WordNet [1]。
在 20 世纪 40 到 50 年代米勒开拓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正值
行为主义
鼎盛时期,举凡心理学学术机构、专业团体、研究资源及出版机会等,全部为行为主义所垄断,有志于从人性本质观点真正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者,几乎无法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有人不遵循行为主义路线研究心理学,恐将根本找不到职业。米勒本来也认同行为主义的科学取向,但在他根据研究资料出版《语言与行为》一书之后,他感觉到行为主义只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取向,不足以了解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尤其是行为主义的学术霸道作风,使他感到厌恶。1960 年他与另一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联合成立
哈佛大学
认知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命名目即带有向行为主义挑战的意味。惟米勒在解释他们成立该中心的目的时,并不同意一般人将他们的心理学思想解释为
认知革命
。他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并非完全创新,只能说是旧思想的复苏,使心理学恢复了原来研究内在心理活动的本来面貌。惟其如此,自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的定义也随之由
行为主义
时代的“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改变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接下来介绍米勒在心理学上的两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