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
一、专业概述
1历史沿革
本专业设立于1977年,最初为“日用化工”,1983年,以“精细化工”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60~90名/年),是全国最早开设“日用化工专业”的三所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精细化工专业与我校电化学工程专业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7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河南省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15年,电化学方向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中脱离,而原有“精细化工方向”成为当今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并在河南省一本招生。该专业自成立之日起,秉承“市场导向、职业面向、能力为本、实践为重”的教育理念,专业实力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从市场需求到就业、创业的良性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中发挥示范作用。
2专业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
面向全国精细化工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修养及科学素养,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能在化工及相关行业中从事生产运行及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特色优势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历史与积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为特色,特别是表面活性剂、化妆品、涂料、有机中间体等方面实力雄厚,培养的毕业生在精细化工领域的生产、研发、生产管理等领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专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07 年,本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新利18 菲律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利18 菲律宾 力量雄厚,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4人,实验人员2人,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审评专家3人,河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1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获得者1人,郑州市优秀教师1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6人,硕士生导师11人。本专业新利18 菲律宾 年龄分布是:50岁以上占新利18 菲律宾 的30.77%,40~50岁占新利18 菲律宾 的19.22%,40岁以下占新利18 菲律宾 的50.01%。本专业新利18 菲律宾 学历结构为:博士占新利18 菲律宾 的57.69%,硕士及以下占新利18 菲律宾 的42.31%。教师队伍中,河南籍占61.54%,河南省以外的占38.46%。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均为本科层次,在校生总数305人,生师比为12.7:1.0,完全符合工程认证要求和国家标准要求,学生生源地河南籍占2/3,外省占1/3。由以上数据分析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均较为合理。
5典型成绩
2007年获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探究式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高[2016]845号),设有河南省高校化学化工基础实验示范中心。承担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基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重点项目、“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成果改革二等奖,“化工类高年级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获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近五年出版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其中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应用(第三版)、化妆品—原理·配方·生产工艺(第三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精细化工方向)等已被国内众多高校选作教材或参考书,影响广泛。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到账经费200余万元;承担横向项目10余项,到帐经费300余万元。
6专业负责人
杨许召,男,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任。先后主持、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教材8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鉴定科研成果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现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市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6年被评为“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中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研究方向为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及其他绿色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开发。
二、专业综合改革措施与成效
1新利18 菲律宾
(1)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培养,利用学生网上评教、座谈会评价,专家听课、论证会、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专项检查,提升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校友,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逐步形成“老、中、青”有效结合的教师梯队;(2)每年引进1-2名优秀专业教师,尤其是具有行业从业经验或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深造或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通过外出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或进修,开展横向项目合作,提高教师的工程教育背景。(3)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学术水平的企业专家、工程师承担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任务;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学或者举办讲座,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4)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依托每位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技术特长,构建特色明显的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精细有机合成教学团队、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教学团队、化妆品科学教学团队、表面活性剂开发科研团队、功能有机中间体开发科研团队等。
2培养方案调整
本着“重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专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战略,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专业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完善和持续改进。实施了以学生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本专业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毕业生的培养要求为基础,制定了课程教学计划,并将每一项毕业要求分解到各门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中,制定了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各门课程通过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和课外环节,辅之以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毕业生的培养要求的达成。专业中所设置的课程能够支撑标准中的各项毕业要求,课程的内容及其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包括教学大纲撰写与审核、课程教学环节、课程考核与评价和分析达成度的评价结果,提出持续改进办法,执行新一轮教学过程,确保课程相关毕业要求的达成。
17版人才培养方案-化学工程与工艺.pdf
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化学工程与工艺.pdf
3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对实验实训条件等重要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实现教学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充实和改革实验内容,建立与课程配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验体系,特别是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实验,包括合成、分离、分析、应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有本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6个实习基地。围绕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多功能、开放式、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新增价值550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优化资源配置,新建2个实训中心,根据专业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实验(训)室硬件条件,积极开发多层次、创新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项目,着重加强综合性、创新性实训项目。通过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建立共享机制,构建双赢模式,基本实现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国际化水平
把提高国际化水平纳入发展规划并贯穿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专任教师队伍,从开设专业英语等方面阐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引入国际工程认证理念,全面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专业认证促进专业建设,培养大批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懂外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持续拓展学生交换生计划,先后有多名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全面提升新利18 菲律宾 国际交流能力,加强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计划,选派专任教师教师赴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进修学习,有6个月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0%以上。定期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为学生讲座、讲学,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大外文资源建设力度,加强国际文献数据库建设。努力提高对外宣传水平,建设好英文网站,展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新动态及建设成果,努力使国际化办学质量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5教师专业素养提高
不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促进教师发展的角度,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具备生产操作系统的设计运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运行、营销和管理等能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本着“培引结合,优化结构,培养骨干,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每年选送1~2名教师到企业参加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等,将教师工程实践经历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体系。进一步优化新利18 菲律宾 结构,通过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高学历人才,改善学缘结构;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本专业新利18 菲律宾 专业知识及工程实践背景结构更合理。
6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颁布实施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方案》等质量保障文件,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格依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家标准,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基本规范和教学管理基本流程,使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构建学校、学院、系三级监控体系,落实责任人。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新教师上课制度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建成学生网络评教系统,期末学生评教成绩与教师职务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讨论、研究、总结包括专业建设在内的各项本科教学工作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针对在教学环节中(如督导听课、学生评教等)评价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要求其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并进行跟踪,帮助其调整并胜任本职工作,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建立教学事故认定处理等惩戒约束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确保了本科教学质量。
三、专业建设成就
1教师取得成绩
本专业专任教师主持教学改革项目及教学成果奖,如表1所示。
表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任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等级 |
编号 |
1 |
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张平之、葛虹等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1296 |
2 |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探究式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尹志刚、钱恒玉等 |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豫教[2016]24125号 |
3 |
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研究 |
候守君、尹志刚等 |
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豫教字[1996]097号 |
4 |
创新大学课程教学内容,建立探究教学考核体系 |
尹志刚、张同艳等 |
省社科联教学成果一等奖 |
14-A283 |
5 |
从苯胺紫发现谈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
尹志刚 |
省社科联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402 |
6 |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探究式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尹志刚、钱恒玉等 |
河南省教育厅 |
2014SJGLX243 |
7 |
基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尹志刚、钱恒玉等 |
河南省教育厅 |
2017SJGLX080 |
8 |
基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建设 |
尹志刚、钱恒玉等 |
河南省化工学会 |
2018- 008 |
9 |
河南省教学名师 |
尹志刚 |
河南省教育厅 |
2019 |
10 |
河南省优秀教师 |
尹志刚 |
河南省人社厅 |
2015 |
专任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如表2所示。
表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任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等级 |
项目编号 |
1 |
非对称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热力学性质及模型化研究 |
王军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1176228 |
2 |
高效率生物基环保抗菌功能助剂的研制 |
王军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 |
2013BAC01B00 |
3 |
ILs和新型吸附剂用于CO2吸收/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张盈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1706243 |
4 |
预测型热力学模型及其在混合离子液体吸收天然气中CO2过程的应用 |
韩敬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1808213 |
5 |
过渡金属/路易斯碱催化炔烃分子内碳环化反应研究 |
余述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1602207 |
6 |
基于溶剂化作用对含芴聚芳醚砜膜的设计和构效关系研究 |
韩光鲁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1606211 |
7 |
荧光识别色氨酸的分子开关的设计 |
张同艳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1406209 |
8 |
基于后交联法的HCPs的设计合成及其气体吸附性能 |
杜俊平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1805248 |
9 |
离子液体基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开发 |
杨许召 |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
162102210056 |
10 |
芳胺诱变机理及非诱变偶氮染料分子设计 |
尹志刚 |
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 |
200510 |
11 |
非诱变染料研究 |
尹志刚 |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基金 |
200410 |
12 |
新型通用染料研究 |
尹志刚 |
辽宁省博士基金基金 |
200710 |
13 |
2-巯基苯并噻唑合成工艺研究 |
尹志刚 |
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200710 |
14 |
高固色酸性黑染料研究 |
尹志刚 |
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200910 |
15 |
抗紫外线染料研究 |
尹志刚 |
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201210 |
16 |
低杂质林可霉素及可林霉素磷酸酯的产业化研究 |
尹志刚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505 |
17 |
PU革用彩色二元醇开发 |
尹志刚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405 |
18 |
2-巯基苯并噻唑和创新工艺 |
尹志刚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405 |
19 |
PU革染色彩色色浆研制 |
尹志刚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604 |
20 |
天然植物原料提取 |
钱恒玉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902 |
21 |
化妆品原料开发 |
钱恒玉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802 |
22 |
高分子肽化妆品原料开发 |
樊凯奇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804 |
23 |
化妆品用活性水开发 |
王瑞娟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804 |
24 |
美白原料开发 |
张同艳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604 |
25 |
植物单剂染发膏研制 |
余述燕 |
横向合作项目 |
201704 |
专任教师出版教材、专著情况如表3所示。
表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任教师出版教材、专著一览表
序号 |
教材名称 |
主编/副主编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应用(第三版) |
王培义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9/04 |
2 |
化妆品—原理.配方.生产工艺(第三版) |
王培义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4/03 |
3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
王培义、张春霞等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8/09 |
4 |
有机磷化合物 |
尹志刚、朱学文等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1/03 |
5 |
有机化学 |
尹志刚等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0/10 |
6 |
材料纵横 |
尹志刚、张同艳等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10 |
7 |
非诱变性芳胺中间体及其偶氮染料 |
尹志刚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06 |
8 |
精细化工工艺学(第三版) |
李和平、尹志刚等 |
科学出版社 |
2014/06 |
9 |
现代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图解 |
李和平、尹志刚等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4/10 |
10 |
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 |
李和平、尹志刚等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0/06 |
11 |
表面活性剂分析 |
张春霞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9/10 |
12 |
精细化工专业英语.修订版 |
王军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2009/03 |
13 |
香料香精应用基础 |
王培义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10/02 |
9 |
信息检索教程 |
王培义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2010/08 |
10 |
特种表面活性剂 |
王军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07/10 |
11 |
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制备与应用 |
王军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9/05 |
12 |
表面活性剂新应用 |
王军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9/09 |
13 |
生物质化学品 |
王军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8/08 |
14 |
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
王军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11/12 |
15 |
乳化与微乳化技术 |
王军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2/04 |
2学生取得成就或项目支持情况
近五年,学生们参与省级以上奖励、取得专利、发表论文及获得学院以上优秀的毕业设计情况一览表如下所示。
表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取得的成绩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学生姓名 |
名次 |
时间 |
等级 |
1 |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
平俊锋 |
1 |
2014/08 |
二等奖 |
2 |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
赵仕琪 |
1 |
2015/08 |
二等奖 |
3 |
河南省大学生“诚信校园行”第二届校园短剧大赛 |
白亚榕 |
1 |
2016/05 |
三等奖 |
4 |
2016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蒋冰 |
1 |
2016/06 |
三等奖 |
5 |
第十一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陈亚超 |
3 |
2013/11 |
三等奖 |
6 |
中南赛区化工原理大赛暨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
黄秋荣 |
1 |
2017/07 |
三等奖 |
7 |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
张亚芳 |
1 |
2017/08 |
二等奖 |
8 |
2015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 |
刘健 |
1 |
2015/05 |
二等奖 |
9 |
一锅法制备蒽醌类蓝色聚氨酯单体 |
胡彦春 |
5 |
2016/04 |
河南化工 |
10 |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N,N'-双(十二/十四烷基二甲基)-1,4-对苯二甲基氯化铵盐的合成及性能 |
秦鹏举 |
5 |
2016/03 |
精细化工 |
11 |
十二烷基硫酸钠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9/6501复配体系表面活性及动态表面张力研究 |
陈帅 |
4 |
2016/03 |
轻工学报 |
12 |
AES与AEO9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研究 |
陈帅 |
3 |
2016/04 |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
13 |
以AEC和MES为主的复配型超浓缩洗衣液研究 |
赵二广 |
3 |
2015/08 |
日用化学品科学 |
14 |
N,N'-对苯二亚甲基-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AEO_9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研究 |
苏豪 |
4 |
2016/06 |
日用化学工业 |
15 |
TEOS-DDS基玻璃表面疏水剂的研制 |
韩自琳 |
3 |
2016/04 |
河南化工 |
16 |
Cyclopalladation of ferrocene tertiary amines: Experimental, |
袁奇 |
5 |
2016/10 |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
17 |
Di- and Tetranuclear Palladium(II) Complexes Containing |
袁奇 |
5 |
2017/01 |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18 |
Density, viscosity, refraction index and excess properties of binary mixtures |
段少婵 |
6 |
2016/04 |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19 |
DEFC不锈钢双极板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马伟伟 |
3 |
2017/05 |
轻工学报 |
20 |
Complex formation between cationic gemini surfactant and 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organic salt |
马伟伟 |
3 |
2016/09 |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
21 |
利用劣质苯胺合成2-巯基苯并噻唑的中试优化工艺 |
罗雷鸣 |
2 |
2013/05 |
精细石油化工 |
22 |
利用咪唑类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提取纤维素的方法 |
白亚榕 |
6 |
2015/09 |
发明专利 |
23 |
一种侧链末端可官能化的己基噻吩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李闯 |
6 |
2015/07 |
发明专利 |
24 |
一种简易水蒸气发生器 |
余艳霞 |
5 |
2015/07 |
实用新型专利 |
25 |
一类双噻吩苯并噻二唑-双噻吩吡咯并吡咯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张亚芳 |
7 |
2016/03 |
发明专利 |
26 |
一种快速升降多用安全接收瓶架 |
李飞翰 |
5 |
2016/11 |
实用新型专利 |
27 |
基调温控温搅拌于一体的可移动实验操作台 |
李飞翰 |
6 |
2017/07 |
实用新型专利 |
3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为提高各主要教学环节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关联,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毕业要求分解的相关指标点,走访了几十家用人单位,调查了毕业生百余人次;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校友的反馈信息,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反映出本专业工程教育力度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略有不足,教学与就业差距稍大,应进一步加强工程知识教育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针对性,提高教师的工程知识背景和授课质量。用人单位诚恳提出,应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在法律法规、文献检索和国际视野合作能力的培养,并增加校企合作力度,注重学生参加实习锻炼。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为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系统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加大了实践总量,按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创新三元一体”的逐步规模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大力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全面开设开放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创新实验,增加项目工程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链。在实验教学的开出率继续保持100%的基础上,在2017版培养计划中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训等项目。如优化专业实验技术实验项目、增开“工程项目设计训练”、“化工仿真实训”等课程;增开各种单元操作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4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及其分析
近五年,本专业共有本科毕业生258人,其中升学56人,就业186人。自2017年起,升学率得到大幅提升,2019年升学率高于2015年考研率的2倍,目前专业大概有1/3的学生通过升学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超过2/3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面向从医药企业转向日化企业;虽然本专业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但升学就业率大多维持在90%以上,2015年到2019年本专业就业(升学)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5 2015-2019年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专业就业(升学)情况表(单位:人)
|
总计 |
未就业 |
考研 |
就业 |
考研率/% |
就业率/% |
考研就业率/% |
2015 |
57 |
5 |
8 |
44 |
14.0 |
77.2 |
91.2 |
2016 |
59 |
1 |
9 |
49 |
15.3 |
83.1 |
98.3 |
2017 |
52 |
1 |
15 |
36 |
28.8 |
69.2 |
98.1 |
2018 |
53 |
7 |
12 |
34 |
22.6 |
64.2 |
86.8 |
2019 |
37 |
2 |
12 |
23 |
32.4 |
62.2 |
94.6 |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毕业生升学率有较大的幅度提高,学生对继续深造意愿明显,愿意提升自身的专业竞争力,学生将考研目光不仅仅局限在国内,2019年2名学生分别被海外两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二是行业特色日益明显,本专业面向日化行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由医药企业转向日化企业,且毕业生就业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的校友企业,特别是2018年,学校在举办“河南省第一届化妆品双创论坛”后,校友纷纷回到母校参加盛会,增加了毕业生与日化企业的接触,日化行业就业率达到37.7%,占当年总就业率的六成,说明专业面向更加明确,也说明已毕业校友对母校做出了较大贡献。三是仍有部分学生未就业,特别是2018年,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考研未考取理想的学府,希望通过复读再次考研。
四、今后五年专业建设规划
1持续改进,整合专业建设资源
本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河南省表界面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化工分离过程强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郑州市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本着“重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专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战略,实施了以学生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相关学科、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研究,制定并落实专业建设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行业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专业建设。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过程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扩大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目标-精品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名师培养为抓手”为基本框架的“学科专业、名师团队、精品微课”建设格局,使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同。
2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
根据教育部新制定的本专业本科培养质量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优化课程体系,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各教学环节(如备课、授课、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考试考查等)指导、检查和督促,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和质量分析反馈机制;注重加强推进素质、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程学科,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针对当前国家和河南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特别是创新,尽量实现“开花结果”,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要创新毕业环节培养模式,提高工程类、开发类实际课题的比例,切实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果,避免工科学生理科化。完善实践教学方案,精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校内外实践教学有序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继续围绕完善校内实践教学设施、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创新创业训练、锻炼综合实践能力等诸方面,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4大力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加强课程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使各门课程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课程小组的建设,完善课程负责制的管理制度;加快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加快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英语的教学结合起来;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如精细化工工艺学和化妆品科学,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同时,及时与相关企业密切合作,加强教材建设,摒弃陈旧的、脱离实际的教材,开发、修订和编写出适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与改革需要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系列配套教材;加强与同类院校的合作,主持、参与统编教材编写工作,同时大力提高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的选用率,保证教材质量。
5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继续优化新利18 菲律宾 结构,促进新利18 菲律宾 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逐步提高本专业教师整体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型”比例,以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