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机构:18新利直播
批准时间:2022年6月
创新团队简介:
“建筑火灾防治与智慧消防技术”创新团队依托河南省智慧建筑与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电力电气消防安全重点实验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性团队。
团队着眼于将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紧随国际学术前瞻方向,围绕着建筑火灾防治领域,在“建筑火灾传播特性研究”、“智慧人员疏散诱导技术”、“火场智能灭火救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团队承担20余项纵向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等10余项,发表包括SCI/EI在内的学术论文共计80余篇,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50余项。经过3-5年的建设,本团队将更加完善、深厚,成为能够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解决本领域应用研究所涉及的烟气动态监控、人员疏散诱导、火场可视化等关键技术问题的创新型科技团队。
创新团队人员构成:
总人数 |
正高级职称 |
副高职称 |
中级职称 |
|||
12 |
2 |
3 |
7 |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学位 |
研究方向 |
||
学术骨干 |
李森 |
男 |
1987.10 |
副教授/博士 |
智慧灭火救援 |
|
曹祥红 |
女 |
1972.08 |
教授/硕士 |
智慧人员疏散 |
||
姚浩伟 |
男 |
1978.02 |
副教授/博士 |
建筑火灾蔓延 |
||
张单 |
女 |
1987.09 |
副教授/博士 |
智慧灭火救援 |
||
宋怀涛 |
男 |
1988.03 |
讲师/博士 |
建筑火灾蔓延 |
||
团队成员 |
王宏 |
男 |
1977.08 |
教授/硕士 |
智慧灭火救援 |
|
秦恒洁 |
男 |
1989.03 |
讲师/博士 |
建筑火灾蔓延 |
||
吴则琪 |
男 |
1988.11 |
讲师/博士 |
建筑火灾蔓延 |
||
魏晓鸽 |
女 |
1987.01 |
讲师/博士 |
智慧人员疏散 |
||
李淮周 |
男 |
1987.07 |
讲师/博士 |
智慧灭火救援 |
||
白振鹏 |
男 |
1989.11 |
讲师/博士 |
建筑火灾蔓延 |
||
娄振 |
男 |
1989.12 |
讲师/博士 |
建筑火灾蔓延 |
||
创新团队研究方向:
建筑火灾防治与智慧消防技术创新型科技团队,紧密围绕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建筑火灾为研究对象,围绕整个火灾周期,从火灾的发生发展、到后期的灭火救援,将建筑火灾传播特性研究、智慧人员疏散诱导技术、火场智能灭火救援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有机结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最新技术,配合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实现建筑消防的智能化、数字化,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保障消防设施的完好率、改善执法及管理效果、提高人员疏散效率、增强灭火救援能力、降低火灾发生及损失。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火灾蔓延特性
基于火灾科学和安全工程理论,利用计算机数值仿真、实验流场显示、超声波场测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研究手段,针对现代建筑特有的高层空间、地下空间、狭长空间、高大空间等环境特点,研究火灾发生、发展及蔓延规律,探索火灾发展蔓延过程智能预测、火灾区域烟气温度场智慧探测、早期火灾及其隐患智能识别等技术。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完善城市建筑智慧消防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智慧人员疏散诱导技术
分析建筑内的火灾特点和人员疏散特征,量化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关键因素,探究典型建筑结构下(如出口、瓶颈、楼梯等)人群运动规律;基于传统路径规划理论、采样路径规划理论、智能仿生算法理论,耦合人群运动特征、火灾影响、建筑网络拓扑结构三类因素,借助RFID技术、人员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研制建筑火场智慧人员疏散引导系统。
(3)火场智能灭火救援技术
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手段,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针对火场高温高烟气浓度的特点,依托红外热成像监控原理,探索火场可视化地图构建技术;基于AR智能显示设备,研制新一代智能化火场灭火救援装备,在释放消防员双手的同时为消防员提供清晰准确的火场环境,提高消防员灭火救援效率,降低消防员伤亡概率;探索大型复杂建筑防火的理论和应用技术,对覆盖整个消防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消防信息化技体系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