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工科大学物理立体式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践 |
胡其图 |
特 |
|
|
教高一字(1993)16号 |
2 |
“教产结合”改革实验研究 |
宋文顺、张胜利、冯绍彬、夏同驰、王力臻 |
|
|
二 |
教高一字(1993)16号 |
3 |
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
于金明、谈峰、陈淑萍、李侠、李鲁平 |
|
|
二 |
教高一字(1993)16号 |
4 |
大学物理CAI课件的研究与应用 |
胡其图、甘勇、吴明阳、张尧、关智武 |
|
一 |
|
轻总人教[1996]33号 |
5 |
面向二十一世纪工科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
王向东、卞莉山、徐丕鉴、张胜利、郭晓丽 |
|
一 |
|
轻总人教[1996]33号 |
6 |
总结经验明确任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
汤天曙、宋文顺、常作升、张胜利、常保平 |
|
|
二 |
轻总人教[1996]33号 |
7 |
改革《材料力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
刘玉琳、魏秀兰、陈国华、刘吉彬、尚书安 |
|
|
二 |
轻总人教[1996]33号 |
8 |
力学CAI课件 |
刘建秀、刘宗庆、李育文、徐建国、李琥林 |
|
|
二 |
轻总人教[1996]33号 |
9 |
创设两门课程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能力培养 |
张东初、邹景超、楚福臻、裴旭明、傅鹏立 |
|
|
二 |
轻总人教[1996]33号 |
10 |
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研究 |
李淑勉、李占才、侯守君、尹志刚、胡全胜 |
|
|
二 |
轻总人教[1996]33号 |
11 |
会计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辛作义、李竟成、刘韧、胡萍 |
|
|
二 |
轻总人教[1996]33号 |
12 |
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
张平之、张胜利、刘玉琳、葛虹、胡其图 |
特 |
|
|
教高[2001]189号 |
13 |
工程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邹景超、刘申立、罗运和、刘玉琳、李世兰 |
|
一 |
|
教高[2001]189号 |
14 |
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胡其图、吴明阳、薛运才、程令孝、常同钦 |
|
|
二 |
教高[2001]189号 |
15 |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
齐发兆、李向东、郗冰杰、刘玲芬、胡晓军 |
|
|
二 |
教高[2001]189号 |
16 |
面向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法研究 |
张尧、黄道颖、甘勇、张建伟、张安琳 |
|
|
二 |
教高[2001]189号 |
17 |
加强校产结合,提高综合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校产结合模式研究 |
韩庆林、辛作义、彭诗金、王文亮、黄晓红 |
|
|
二 |
教高[2001]189号 |
18 |
优化毕业设计全程管理,加强综合能力系统培养 |
张胜利、葛虹、张东初、傅鹏立、张根清 |
|
|
二 |
教高[2001]189号 |
19 |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可操作性研究与实践 |
王保国、张梅娟、张旭红、熊卫东、薛志芬 |
|
|
二 |
教高[2001]189号 |
20 |
《审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
邢晟、李竟成、周桂英、安慧、周广亮 |
|
|
二 |
教高[2001]189号 |
21 |
电路、电子电路课程教学、实验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王季方、孙向东、路立平、李银华、徐国华 |
|
|
二 |
教高[2001]189号 |
22 |
《公司理财学》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
管洲、邢晟、李竟成、楚春颍、蒋卫东 |
|
一 |
|
豫教高〔2004〕291号 |
23 |
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 |
毛多斌、姚二民、闫克玉、李兴波、王建民 |
|
一 |
|
豫教高〔2004〕291号 |
24 |
微控制器类课程教学实验体系及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
宋寅卯、谢宋和、李银华、孙玉胜、崔光照 |
|
一 |
|
豫教高〔2004〕291号 |
25 |
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
张胜利、张旭虹、李涵、吕晶、郭涛 |
|
|
二 |
豫教高〔2004〕291号 |
26 |
网络环境下CAI的应用与研究 |
甘勇、李霞、康国磊、陈建华、张素智 |
|
|
二 |
豫教高〔2004〕291号 |
27 |
工业设计类人才创造力的培养 |
张东初、曹阳、刘国豪、裴旭明、权华 |
|
|
二 |
豫教高〔2004〕291号 |
28 |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
罗国富、王良文、刘吉彬、裴旭明、崔晓康 |
|
|
二 |
豫教高〔2004〕291号 |
29 |
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
刘申立、岳永胜、陶浩、段红杰、何培英 |
|
|
二 |
豫教高〔2004〕291号 |
30 |
地区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 |
宋毛平、孙红、吴艳丽、邝金丽、张运强 |
特 |
|
|
豫教高〔2004〕291号 |
31 |
《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 |
王永华、宋寅卯、王成群、郑安平、杨存祥 |
特 |
|
|
教高〔2009〕322号 |
32 |
食品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及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
毛多斌、张文叶、刘延奇、张峻松、王建民 |
|
一 |
|
教高〔2009〕322号 |
33 |
素质教育与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相关问题研究 |
韩庆林、周广亮、于善启、张梅、仝新顺 |
|
一 |
|
教高〔2009〕322号 |
34 |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袁道强、阮世敏、王建林、唐新萍、马晓春 |
|
|
二 |
教高〔2009〕322号 |
35 |
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樊宁、段红杰、陶浩、何培英、岳永胜 |
|
|
二 |
教高〔2009〕322号 |
36 |
以就业为导向的强能力高职高专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邓璐娟、甘勇、梁树军、卢中宁、申红雪 |
|
|
二 |
教高〔2009〕322号 |
37 |
近代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虚拟实验平台的建立 |
谢冰、孙雨安、王国庆、贾春晓、张宏忠 |
|
|
二 |
教高〔2009〕322号 |
38 |
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汪远征、徐雅静、李刚、李黎、张银鹤 |
|
|
二 |
教高〔2009〕322号 |
39 |
行业特色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剧乂文、陈江风、袁道强、岳永胜、韩超、 甘勇、宋寅卯 |
特 |
|
|
教高〔2012〕22号 |
40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方少明、张忠厚、李亚东、张治红、冯孝中、 阎春绵、高丽君 |
|
一 |
|
教高〔2012〕22号 |
41 |
面向轻工行业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
王良文、罗国富、段红杰、裴旭明、吴学红、 张志远、李安生 |
|
一 |
|
教高〔2012〕22号 |
42 |
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培养模式研究与设计 |
龚毅、彭诗金、周广亮、刘珂、易文、 韩庆林、宋新平 |
|
|
二 |
教高〔2012〕22号 |
43 |
工业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曹阳、任建军、王建伟、刘国豪、巴涛、 崔晓飞、吴蓓蓓 |
|
|
二 |
教高〔2012〕22号 |
44 |
电类专业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
宋寅卯、王永华、郑安平、曹卫锋、徐国华、 王季方 |
|
|
二 |
教高〔2012〕22号 |
45 |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景建洲、白艳红、赵万勇、赵光远、李昌文、 张文叶、纵伟 |
|
|
二 |
教高〔2012〕22号 |
46 |
河南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 |
李贵成、赵国良、李燕华、杨瑞勇、范小西、 赵长太、张莉 |
|
|
二 |
教高〔2012〕22号 |
47 |
软件测试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邓璐娟、康国磊、梁树军、刘育熙、马军霞、 徐洁、崔建涛 |
|
|
二 |
教高〔2012〕22号 |
48 |
行业特色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
剧乂文、陈江风、张东初、岳永胜、韩超、 王季方、甘勇、宋寅卯 |
特 |
|
|
教高〔2014〕4号 |
49 |
高校专业设置系统及预测研究 |
张东初、王季方、秦剑臣、阮世敏、王红利、 邢培旭、朱付保、吴伟、徐晓飒 |
|
一 |
|
教高〔2014〕4号 |
50 |
以提高实效性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杨瑞勇、赵长太、冯合国、张珍、林万成、 范小西、郭晓先、陈勇 |
|
|
二 |
教高〔2014〕4号 |
51 |
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专业共建模式研究与改革 |
金保华、钱慎一、卢中宁、孙彤、韩丽、 张保威、张旭 |
|
|
二 |
教高〔2014〕4号 |
52 |
构建数学建模体系,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 |
李刚、徐洁、张新敬、赵万勇、辛向军、 李自豪、郭晓丽、黄守佳、关宏波、常海强 |
|
|
二 |
教高〔2014〕4号 |
53 |
协同联动促教促学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
刘汉东、刘法贵、宋冬凌、郭瑾莉、费昕、 王俊梅、张修宇、张昕、赵万勇 |
特 |
|
|
教高〔2014〕4号 |
54 |
行业特色地方工科高校专业结构与服务面向的研究与实践 |
石恒真、王肖芳、张东初、岳永胜、王季方、 阮世敏、王红利、邢培旭、陈江风 |
特 |
|
|
教高〔2016〕845号 |
55 |
地方院校电类本科专业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
宋寅卯、曹卫锋、郑安平、曹祥红、金楠、 王永华、徐国华、高卫民 |
|
一 |
|
教高〔2016〕845号 |
56 |
“轻工机械”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
王良文、罗国富、李浩、杜文辽、李安生、 王才东、李宏伟 |
|
一 |
|
教高〔2016〕845号 |
57 |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
王新杰、过金超、王自良、赵万勇、任留柱、 张素智、刘延奇 |
|
|
二 |
教高〔2016〕845号 |
58 |
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 |
陈新、甘勇、吴怀广、黄敏、张阳、 付金华、金保华、钱慎一、Sally Smith、Robert Ludwiniak |
|
|
二 |
教高〔2016〕845号 |
59 |
集成创新平台下的《概率统计》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 |
徐雅静、曲双红、黄士国、陈萍、张艳萍、 卢金梅、齐静、孙丽萍、辛向军、汪远征 |
|
|
二 |
教高〔2016〕845号 |
60 |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探究式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尹志刚、钱恒玉、张同艳、王明花、田俊峰、 |
|
|
二 |
教高〔2016〕845号 |
61 |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
赵卫东、王新杰、钱慎一、岳永胜、王红利、 张省、王中魁、吴伟 |
特 |
|
|
教高〔2020〕151号 |
62 |
基于OBE导向的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
白艳红、张华、栗俊广、李可、相启森、 张艳艳、翟娅菲、史苗苗 |
|
一 |
|
教高〔2020〕151号 |
63 |
基于轻工行业转型背景下的机械设计专业方向建设 |
王良文、罗国富、王才东、何文斌、杜文辽、 李浩、李安生、李宏伟 |
|
一 |
|
教高〔2020〕151号 |
64 |
基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尹志刚、仝新顺、钱恒玉、陈勇、余述燕、 樊凯奇、王瑞娟、张同艳 |
|
一 |
|
教高〔2020〕151号 |
65 |
基于爱课程网平台的大学物理实验及仿真在线开放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 |
蒋逢春、王永强、吴杰、冯学超、石开、 陈凤华、李俊玉、苏玉玲 |
|
一 |
|
教高〔2020〕151号 |
66 |
学科融合背景下设计学类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再造与体系重构 |
曹阳、卢建洲、徐静、薛峰、张搴、刘磊、 张宇 |
|
一 |
|
教高〔2020〕151号 |
67 |
慕课辅助教学下思政课“专题研讨+轮转走班”协同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 |
俞海洛、随新民、陈锦晓、赵茜、申治安、 李明桂、陆俊杰、李福龙 |
|
一 |
|
教高〔2020〕151号 |
68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
金楠、张文忠、邱洪波、武洁、和萍、孔汉、 郑玉、曹卫锋 |
|
|
二 |
教高〔2020〕151号 |
69 |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刘亚莉、张永海、董华东、张羽翔、吴磊、 陈宇慧、岳利文、许培援 |
|
|
二 |
教高〔2020〕151号 |
70 |
地方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自主建设与引进使用的研究与实践 |
黄士国、谭瑞梅、徐雅静、王艳青、荣民希、 曲双红、郭晓丽、张春芳 |
|
|
二 |
教高〔2020〕151号 |
71 |
互联网+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
邓璐娟、谷培培、张阳、陈庆涛、马军霞、 赵晓君、张志锋、李璞 |
|
|
二 |
教高〔2020〕151号 |
72 |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专业改革与建设 |
曾庆山、刘艳红、姚利娜、张方方、马天磊、 尹淑萍、赵晓祥、王延峰 |
|
|
二 |
教高〔2020〕15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