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培养具备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管理学、营养学、毒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食品企业、科研机构、监督检验机构等领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期待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识别、表达、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具备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能力,能在食品安全或相关专业领域独立从事产品开发、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管理等工作;并具备研究创新思维,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具备深造成高层次人才的基础;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食品从业者对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4.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协调能力,能胜任食品生产领域管理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5.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意愿和能力服务社会,推动中国食品工业发展。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食品生产管理、质量监控、分析检测、安全评价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原因,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应用食品加工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食品生产管理、质量监控、分析检测、安全评价等复杂问题方案,同时能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相关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针对食品安全与管理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利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设计解决方案,综合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复杂问题,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施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设计者、参与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熟悉并掌握食品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复杂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工程师的责任;
9.个人和团队: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根据角色要求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作用,并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
10.沟通: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食品生产与监督管理领域灵活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能够采用合适的方法探索新知识、适应社会、认识自我,不断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能力。
三、主干学科
化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学
四、核心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课程结构比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时数 |
占总学时比例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比例 |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
必修 |
320 |
14.84% |
20 |
11.76% |
选修 |
32 |
1.48% |
2 |
1.18% |
|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
必修 |
592 |
27.46% |
33 |
19.41% |
科学素养教育平台 |
选修 |
64 |
2.97% |
4 |
2.35% |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
必修 |
664 |
30.80% |
41.5 |
24.41% |
选修 |
64 |
2.97% |
4 |
2.35% |
|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
必修 |
248 |
11.50% |
15.5 |
9.12% |
选修 |
108 |
5.01% |
7 |
4.12% |
|
自主发展课程平台 |
选修 |
64 |
2.97% |
4 |
2.35% |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
必修 |
35 |
20.59% |
||
创新创业实践(课外) |
选修 |
4 |
2.35% |
||
必修课小计 |
1824 |
84.60% |
145 |
85.29% |
|
选修课小计 |
332 |
15.40% |
25 |
14.71% |
|
总计 |
2156 |
100.00% |
170 |
100.00% |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170学分,其中必修理论课110学分,选修理论课2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5学分,创新创业实践(课外)模块4学分,且符合相关要求,方准予毕业。